潘星教育网

最新搜索
1答案 211 3.1 4..1 5<! 6index.php 7.1 8..1
热门搜索
1 2高文 3韩非 4填志愿 511 6凤冈一中 7指标生 8东莞

沾益区自考院校

自考资讯2022-08-06 09:53:31

  经一个多月的实地走访,“2016年马云乡村教师奖”云南区的初评将于明天进行,最终将有16人进入本年度马云乡村教师奖终评,与贵州、四川、陕西、广西、甘肃、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的入围教师共同角逐100个获奖名额。

  “2016年马云乡村教师奖”云南初评评审委员会由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省内知名高校学者、省知名特级教师、春城晚报资深媒体人组成,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也将到场监督和指导。为保证公开、透明,活动设有监督邮箱和监督电话,初评名单公示后,欢迎读者监督举报,如果发现有不实状况或有悖于评选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参评教师评奖资格。

  据介绍,今后马云乡村教师奖项目将持续举办,马云公益基金会欢迎未入围的老师们待符合基本条件后继续申报。另外,我们也看到有许多具有优秀教育管理经验但无教学任务的校长参与本次申报,今年马云公益基金会已经启动马云乡村校长计划,也期待让更多优秀校长得到认可获得发展。

  2015年9月16日,马云发起“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暨2015年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每年举办一届,每届选出100位优秀乡村教师,给予持续3年总共每人10万元的现金奖励和专业发展机会。

  作为云南唯一合作媒体,春城晚报联手马云公益基金会,去年一共在云南评选出20名优秀乡村教师,每人获得10万元奖励。另有10名优秀乡村教师获得提名奖。今年,“马云乡村教师奖”由去年的6省市扩展到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藏、新疆、浙江等13个省区市。今年,春城晚报继续与马云公益基金会独家合作,在云南寻找优秀乡村教师以及优秀乡村校长。

这35位教师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评选规则,结合申报材料,马云基金会评审小组首先从我省所有报名教师中进行初步遴选,不符合基本条件的教师无缘入围,最终确定有效申报者约200人。

  ●在条件合格的申报者中,最终再次严格筛选,产生初评的35名教师,覆盖省内各州市,且以贫困山区居多。可以说,他们是云南乡村教师的典范。

  ●依据入围名单,本报多路记者对其中大部分教师,均做了实地走访,以确保乡村教师身份、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并对其中部分教师的从教故事进行报道。

沾益区自考院校

董辉

老师、电工、司机……山村学校里的“万金油”

  东川区因民镇中心学校地处金沙江沿岸的河谷地带,海拔950米,学校所在地干旱少雨,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至10月份,大部分气温都在40℃上下,有时候最高温度达到50℃以上。到了晚上,校舍里的温度还是维持在35℃以上。这里是昆明最热的学校。

声音

  干一行,爱一行。做乡村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董辉

  董辉是因民中学初三的物理教师兼校长。“80后”的他2005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至今都在因民中学工作。“刚刚来到因民中学时,我觉得这真不像一所学校,心理落差太大了。”董辉说,学校原来坐落在因民老矿区上,道路不通,电路老化,没有电视和电话,每年有9个月严寒,常年多风。“风最大的时候可以把小孩吹着跑,电路也经常被吹断。”董辉是云南师范大学第一个被分配到因民中学的毕业生。但当他走进教室,看见孩子们脸上的高原红和淳朴的眼神,他决定留下来,改变这所学校。

  虽然是教师,但在学校11年里,董辉干过的工作远远不止教学。

  因为教学突出,他担任过班主任、教研主任;因为学校电路供电不足又难请到电工,应用物理学专业出身的他还担任过电工;2005年初到因民中学时,学校刚买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没人会用,他上了因民中学第一节多媒体教学课,并且教会其他老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学校附近的路窄小坑洼,没人愿意担任学校的司机,于是他又成了司机……他还是学校的新闻通讯员:2011年学校从3200米的高海拔山区搬迁到金沙江畔后,酷暑难耐,最热的时候,夜晚12点气温也超过35℃,孩子们难以入睡,他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也邀来媒体讲述此事,获得了爱心人士的资助,为教室安装了空调,宿舍安装了冷风机。因民中学需要他的地方,董辉都会出现,他说:“‘干一行,爱一行’,做乡村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初中生逆反心理强,难以管理,董辉常以幽默和尊重来化解许多难题。在今年初三学生体育中考之前的“引体向上”训练时,一个男生称累不愿做,体育老师劝说无用,这个男生甚至直接躺在了地上。作为校长的董辉前去了解,跟那位男生开玩笑:“要不要给你拿床被子呀?热不热,要不要风扇?你慢慢睡,睡好了再起来。”第二天董辉再找这位同学谈话时,他变得温顺许多。后来这位同学的体育中考获得满分。董辉说:“学生的问题要灵活处理,才能把问题化解掉。”

  “我不求学生干出什么大事业,只要他们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我就满足了。”董辉说,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就是在任内保证学生不失学、遵纪守法、顺利升学。但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许多家长不理解教育,认为读书投入大,就业也没有保障,不如早点步入社会去挣钱。每当有学生要辍学,他都会安排老师或亲自找家长和学生谈话,争取挽留。“我班上的学生有多少人入学,就有多少人参加中考。”(春城晚报 记者罗南 实习生陈露 摄影报道)

沾益区自考院校

吴家忠

山村小学的超级“奶爸”

  今年41岁的吴家忠,是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岩竹岩峰口学校老师,扎根偏远山村14年。在一师一校点至今整整7年,用他的细腻和柔情温暖着山区孩子,启迪心灵。

声音

  三尺讲台,铸崇高师德,这是我人生的追求,也是我毕生的理想。

  ——吴家忠

  在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海峰湿地大山旁,吴家忠所在的一师一校点岩竹岩峰口学校隐匿于此。2002年,吴老师追寻着乡村教师父亲的步伐,加入到了乡村教师的队伍。从最初的年轻小伙,到如今扎根乡村教育工作14个年头。起初,在大坡乡边远山区岩竹小学任教。2009年,调往岩峰口一师一校教学点任教。由于该校点村寨分散,学生上学困难,也成为目前大坡乡唯一没有撤并的校点。前几年,吴老师教的是三四年级学生,日子虽然清苦寂寞,教学也能顺利进行。今年却收了一个学前班,10个孩子平均年龄5岁左右。吴家忠介绍,要照顾好10个小娃娃,确实不易,孩子的吃喝拉撒都不能马虎,这个孩子尿裤子了,另外几个孩子又打起来了……如此繁琐的学前班事务,他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得心应手地处理着。吴家忠说,日常的工作都没问题,最揪心的就是孩子生病,诸如感冒发烧、胃疼等,老师又不能随便拿药给孩子吃,卫生院又有5公里多远,只能赶紧联络孩子家长,协助孩子亲人送医看病。“说句实在话,我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如此地上心,看着孩子们快乐成长,我就感到很满足。”

  吴家忠在日常的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备、讲、批、辅、反馈、拓展、创新等环节,花了不少功夫。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辅导学困生,重点辅导学困生及边缘差生。批:找问题,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为了让问题学生进步,吴家忠尊重学生,与学生以心换心促膝谈心,以情动情,鼓励和教育学生,效果明显。因为孜孜不倦的付出与努力,吴家忠教学过程中各学年期末统考成绩都名列前茅,获得了大坡乡人民政府的表彰与奖励,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好评。(春城晚报 记者蒋琼波 摄影报道)

沾益区自考院校

  许鸿方

调离山区后又主动调回来

  34岁的许鸿方,原本已经走出山区,在得知芹菜塘小学缺教师的情况后,主动申请调到芹菜塘小学任教,在分配教师还没到岗时,为了孩子们他将全家请上讲台。在扎根山区芹菜塘小学至今11年的任教期间,他倡导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他直面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竭尽全力让学生“在学校学有所得,在社会活得精彩”。

声音

  我留在大山,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

  ——许鸿方

  芹菜塘是腾冲偏远高寒山区的一个小村寨,这里群山环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设在村中的小学规模小、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由于这里经济落后,学校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差,老师来了都留不住,多年来一直缺老师。

  2005年,本已走出山区在界头一所学校任教五年的许鸿方,了解到芹菜塘小学缺教师的情况后,主动申请调到芹菜塘小学。从那以后,许鸿方就全身心投入到这所山区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门心思为山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

  学校没有运动场,许鸿方就把村子后面的一块草地当成运动场,带领学生在这里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因地制宜进行趣味性体育锻炼,组织少先队鼓号队训练。课余时间,许鸿方经常和学生一起玩游戏、下棋、打球、吹笛、练琴,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许鸿方介绍,有一段时期,芹菜塘小学原来的老师调走了,而新的老师一直没有来,经过申请,学校只好把他父亲和他大伯这两位退休老教师返聘回来任教,同时,他把妻子也叫到学校来临时代课。那段时间,芹菜塘小学就是他一家人在教书。

  这些年来,许鸿方老师既当校长管理学校,又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上课,他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边教边学,边学边教,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和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教授的各个科目均取得好成绩,参加镇里中心学校的比赛也是名列前茅。

  许鸿方说,他留在山区教书,最大愿望就是要让更多的山里孩子走出大山,因此,山区的适龄儿童进学校读书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他在山区教书,辛苦但很充实。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许鸿方老师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着。2015年底,许鸿方被腾冲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第二届“最美腾冲人”10个获奖人物之一。(春城晚报 特约记者龚祖金 摄影报道)

沾益区自考院校

  谢红芬

给每个住校孩子讲睡前故事

  33岁的乡村教师谢红芬,在拉乌乡,乃至宾川县,名气都非常“响”。这是一位“书屋”老师。2003年,谢红芬从大理州民族师范毕业后,回到了从小生长的大山——距离县城9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宾川县拉乌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2009年9月调到了拉乌完小。

声音

  我申请马云乡村教师奖,就是想为孩子们装修阅读场所,购买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

  ——谢红芬

  她一边引导孩子们读书,一边通过自考获得了大专、本科文凭。“刚开始时,没有书,我让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来,自己也想方设法找图书资源。2012年,通过‘美丽中国’项目老师,引进了‘上海微笑图书室’项目,该项目捐赠了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绘本和书籍,还为我们提供了专门培训教师的教师成长书籍。”谢红芬说,“阅读习惯有了,某种意义上学习习惯就有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后劲,不管怎么换老师,他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从她开始引导学生阅读以来,她所带的班级,已经连续10年在考试中获得乡镇第一名。每次考试下来,她班上学生的平均分,都高于全乡学校同年级学生20多分。

  做公益,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2012年以来,除了“上海微笑图书室”项目以外,她还为乡里的3所公办学校和平川完小申请了“新一千零一夜”公益项目,为学校4名教师争取到了“2015年大益爱心基金会阅读推广项目”公益培训。2015年3月,谢红芬又为拉乌乡3所公办学校的孩子们申请到了“歌路营”睡前故事公益项目,每间宿舍装上了一个小喇叭。孩子们每天晚自习结束躺到床上以后,有15分钟的听故事的时间。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可以听到150多个睡前故事。

  这段时间,她又在筹备着一件大事:在自己家正在翻盖的新房子里,做一个专门为乡村孩子们服务的“公益故事书屋”,为更多的乡村孩子提供优质的图书和氛围。

  “我们拉乌村,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一共有150多名在校学生。这些学生在假期里面,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守电视。我准备把我们家的一楼装修成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场所,让孩子们假期里也能到书屋自由阅读。”谢红芬说,“我申请马云乡村教师奖,就是想为孩子们装修阅读场所,购买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春城晚报 记者秦蒙琳 实习生朱婉琪 摄影报道)

沾益区自考院校

  申时同

他想用奖金给孩子们修操场

  最近5年多以来,面对种种艰辛困苦和外界诱惑,地处高寒山区的昭通市镇雄县林口乡娃飞小学29岁教师申时同毅然决然地回归大山的怀抱,只为让当地学生健康成长,放飞梦想,走出大山!

  声音

  回归大山的怀抱,嗅闻着泥土的芬芳,我只想让当地学生健康成长,放飞梦想,走出大山!

  —— 申时同

  2011年3月,昭通学院教育系本科毕业生申时同辞去大学生村官,来到娃飞小学任教至今。17日下午,刚进入娃飞小学校园,记者正欲打探申时同老师其人其事时,该校教书30余年的教师王豪银就把记者带到申时同所教的六年级一班教室,随后指着教室内的一块黑板报说道:“这些黑板报就是他(申时同)的学生背着他出的。”记者看到,这块黑板报里写满了毕业生的离别感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申老师的爱戴和感激。

  娃飞村属于边远贫困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村,当地村民为了生计纷纷外出务工,致使娃飞小学的437名学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他们生活上缺人照顾,亲情上缺少温暖。

  14岁的申奇,家住娃飞村下寨组,是一个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贫苦孤儿。“要是没有申老师,我早就读不成书了!”刚小学毕业的申奇说,在小学4年级春季学期的一篇作文中,原本成绩优秀的他表达了不想读书的想法。申时同得知后,立即私下找他谈心,到他家进行了10多次家访,劝说他的爷爷奶奶支持他读书,多次当面疏导他的心理情绪,并给予他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让他得以安心读书上课。

  “到现在,我都在想,有时候,一个老师尤其一个班主任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行为异常,特别是心理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能及时挽救一个学生的命运!”申时同感叹地说,为了班上40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他必须与留守儿童家人保持联系,与家长一起密切关注这些特殊孩子各方面的动向和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们安心、舒心和有信心地学习。

  “校园内没有一棵树,需要搞一下绿化;操场还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泥地,急需建一个篮球场;学校缺乏篮球等健身器材,没有一个图书室……”谈及参加这次参评马云乡村教师奖的初衷,申时同坦言,除了希望能获得这个大奖中的教师培训基金,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更主要的原因是想通过参加这次评选活动,让更多人知晓娃飞小学目前简陋的教学基础设施,继而通过各方帮助来改善学校的现状,让学生们能够好好地学习。(春城晚报 记者申时勋 摄影报道)

徐宏星

留守孩子的“知心大哥哥”

  那是宣威市西宁片区最艰苦的校点,50平方米的校舍,三个年级24个学生,其中19个留守儿童,数学课本里孩子们分不清题中的足球和篮球,课间除了跑跳没有任何可供娱乐的运动设施场地……这些就是徐宏星200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师一校切卡小学的情景。自执教以来,他与宣威的留守儿童亦师亦友,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知心大哥哥。

声音

  他就像一个知心大哥哥一样,带着我们一起学、一起玩。毕业了很多同学还常常挂念他!

  ——明德小学一名学生评价徐宏星

  1987年,徐宏星出生在宣威市田坝镇一个偏远的农家。父母都是农民,靠着家里的4亩土地和父亲在煤矿上挖煤维系生计。儿时,他三叔是当地一名公办教师,因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敬业精神备受村民尊敬和爱戴。2004年8月,姐姐和他同时考入云南两所本科院校,他和姐姐不约而同填写了师范类专业。

  2008年7月,徐宏星以语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教师岗位,被分配到宣威市西宁街道一师一校切卡小学,一年时间一个年轻人坚守贫困校点,心酸不言而喻。首次尝试了复式教学,学前班、一年级、三年级共24个学生一起教学。教室没有地板,晴天黄灰,雨天稀泥。冬天,宿舍回潮,每天都得翻晒一次被子。没有教学辅具,有的只是几支粉笔,一块水泥油漆黑板,一块黑板擦,学生们不知道,足球、篮球为何物。遇到下雨下雪,年纪很小的孩子回不了家要么留校徐老师带着睡,要么他一个个背送回家,村子里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徐老师”。

  “他是一个全能老师,教学水平顶呱呱,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常常拿第一,与学生打成一片,走街串巷与家长聊孩子!”谈起徐宏星,靖外明德小学校长雷应飞如此评价。徐宏星从教语文学科,兼任班主任及学校教务员多项工作。在明德小学600多名留守儿童中,学生以校为家,徐宏星带着一颗“良心”、“爱心”和“童心”,真正地融入学生,白天和学生打成一片,各种运动都一起玩,凌晨陪学生去医院看病,对问题学生心理疏导,亦爹亦娘。

  2011年,班上一个叫唐楠的学生因为害怕做作业经常逃学,被老奶奶送进学校时都是带着眼泪和棍痕。徐老师走近学生,聊爱好、辅导功课,经过半个多月,学生不再厌学,喜欢上了读书。(春城晚报 记者蒋琼波 摄影报道)

张新明

目送孩子们飞出大山 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希望

  陶潜是南开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高材生,去年他通过美丽中国申请来到大寨中学支教。一次在中学广播站指导学生播音时,在学生们嘴里听到过张新明三个字,越听学生们说,他对这位老师的好奇心就越重——这位老师总爱说自己“运气好”,每一届学生都很好。有一次他问张新明老师:“你的学生综合素质为何都那么好?”张新明回答:“我喜欢陪着学生。”

声音

  陪着学生生活、学习、成长,以后目送着他们飞出大山。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希望,而这些希望是我们乡村教师浇灌的!

  ——张新明

  “陪着学生生活、学习、成长,以后目送着他们飞出大山。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希望,而这些希望是我们乡村教师浇灌的!”这是张新明老师的真心话,每年她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外面求学、工作的学生回来看她,给她讲他们出去之后的故事。

  17年前,张新明从云南省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寨中学任教至今。旁观者清,陶潜也是寒窗苦读十多年,见过不少好老师,但在他眼里,特别是在这样的乡村中学,还有像张新明这样的好老师,令他难以置信。

  陶潜认为,张新明是最能在大山深处平衡“乡土气息和创造思维”的本校老师,她的教育理念中占有很大程度的类似日本“完全人”的教育理念,她提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坚守云南大山深处的朴素情怀。倡导学生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自己与脚下的土地产生感情;她引领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许多不善于管理情绪的学生平稳过渡到具备成熟心态的“大孩子”。

  刚过去的中考,张新明又送走了一届毕业班,全班英语成绩仍是全县第一名。她所在的大寨中学今年参加中考人数239名,中考综合评价成绩居全县第一名。在优秀的成绩面前,提及她家人时,张新明老师用左手往上推了推眼镜,右手伸进镜框内擦了擦红润了的眼睛。

  她的儿子今年10岁了,就在大寨镇完小上四年级,由于她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十余年,时间几乎都被工作给占满了,她的老公也是同校的老师,平时上课加晚自习,夫妻二人都没有时间管孩子,很多时候,当她们回到校园内的家里,孩子已经自己在床上睡着了。“我儿子的小学班主任就是我的学生,多次打电话给我,让我抽时间关心自己的孩子。”张新明的话只说了一半又咽回去了。(春城晚报 记者刘自学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

  让我们为每位扎根乡村的教师鼓掌!

  明天,“2016年马云乡村教师奖”的35位云南入围教师将进行初评。最终其中的16位将代表云南区和全国的优秀乡村教师角逐奖项。

  玉溪新平水塘镇、昆明东川因民、楚雄子午镇、红河大羊街乡、宣威西宁街道……最近一个月,本报记者的足迹遍布了云南各地的山寨和村落,尽最大努力寻访到每一位入围的乡村教师。我们看到了不少在乡村扎根数十年的“老腊肉”,也见到了更多大学毕业就走入乡村的“小鲜肉”。

  “你们为什么会选择扎根乡村?”乡村教师们面对这个问题,答案出奇地一致:“当看见孩子们淳朴的样子和渴望知识的表情,我们决定留下来,改变学校、改变山村的面貌。”可是,要日复一日扎根孤寂的大山,谈何容易?支持他们留下来的除了信念,就是爱。

  对学生多一句的关心,对教学多一些的思考,对学校多一分的关注……正是这些点滴组成了乡村教师对孩子们的爱。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其实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也许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每天要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到学校上课;也许他们没有强大的教学水平,更没有培养出顶尖的人才……但是,他们收获了寨子里学生的暖暖笑容和真心爱戴。因为他们用父爱、母爱的厚重,滋养着山村的发展。对他们来说,爱是扎根山村的强大武器。

  “教育事业也许有世界上最高利润的回报,播下的是一粒爱的种子,收获的是不可预见的丰硕果实,是整个美丽的人生。”一名受访的乡村教师动情地说。

  让我们为每位扎根乡村的教师鼓掌!(春城晚报 记者罗南)

沾益自考院校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