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教育网

最新搜索
111 2.1 3..1 4<! 5index.php 6.1 7..1 8一级造价师
热门搜索
1 2高文 3韩非 4填志愿 511 6凤冈一中 7指标生 8东莞

当前位置:潘星教育网>小学教育>小升初>正文

以成果转化反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小升初2024-05-08 09:06:46

近日,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之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本次博览会的热议话题。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机制,用科技成果转化激活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数据显示,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远低于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其原因复杂多样,如高校专利与科研成果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惯性问题,科技成果的质量有待提升。但更为关键的是成果转化缺乏一套高效的转化流程和反哺机制,未找准纳入高校评价体系的定位,难以将高校内部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导致高校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不足。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机制,既要解决转化过程中的堵点,使流程与政策更有利于干事创业,又要通过优化流程机制反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堵点是摩擦成本高。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是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科技成果需要符合市场需求、解决产业技术痛点,进入市场转化的成果还需要考虑权属、资本介入方式、法律保护和企业运营等问题。科研人员难以做到对金融、法律和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无所不知,高校应组建专门的技术经纪团队,满足校内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需求。例如,西北工业大学提出成果转化中要有专业运营团队来负责管理企业,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并且建立由学校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一票否决”制,拥有企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一票否决权。通过机制构建,保证成果转化走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成果转化的校外评价主要由市场完成,但校内评价是转化过程中的另一堵点。目前,高校科研人员面临较大的考核压力,很多高校通过折合工作量、单列职称指标等方式补偿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付出。这虽然具有激励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补偿效果,总体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是“竭泽而渔”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是在更深层次上带动高校基础研究创新?解决评价难题的关键在于找准成果转化的定位。以转化机制优化为抓手,让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与原创论文发表同向而行,以此解决成果转化的校内评价难题才是长久之计。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机制有利于反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学生教育教学环境改善和能力培养能够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将生产应用场景与高校课堂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用产业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普通的教研室逐渐转化为多功能实验与教学平台,通过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各类培养平台,组织开展跨学科项目制教学,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落在实处。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例,高校是培养工程师的场所,产业是工程师开展实践的场所。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以项目攻关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天津大学培养的首批25名工程硕士,论文课题都是针对企业急需的攻关项目;首位通过答辩的工程博士依托载人航天专项培养,承担了航天员建模仿真系统研制工作,其研究成果在我国的空间实验室等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这些都是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例证。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机制,同样有利于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由于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巨大,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找准方向定位,成果转化要因地制宜。在本质上,一流高校的“条条管理”与地方发展的“块块分割”存在一定的冲突。尤其对于偏重于基础学科的高校,在科研产出、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未必适用于当地发展。高校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评估当地产业结构,或通过在合适的城市建立异地研究院等方式,达成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07日第2版

作者:刘鑫桥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