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教育网

最新搜索
111 2.1 3..1 4<! 5index.php 6.1 7..1 8一级造价师
热门搜索
1 2高文 3韩非 4填志愿 511 6凤冈一中 7指标生 8东莞

面向国家战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小学资讯2024-05-06 09:39:06

■走在教育强国大路上·聚焦人才自主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武汉大学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培养体系,创新育人模式,强化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 不断明晰培养路径

近年来,学校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汇聚创新发展动能,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拔尖创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系统设计多维度、多层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2023年,学校召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会,发布“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科研报国使命担当、学科专业优调结构跃升、拔尖培养特区领航、精品课程教材方阵、教学相长课堂驱动、创新综合实力拓展、数智教育全面启迪、全球胜任能力提升等“八大计划”。2024年,学校将发展主题定为“人才培养年”,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为推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把“推进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实施。目前,学校已经在化学、生命科学两个学科所在学院进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并努力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模式,并在其他基础学科扩大试点范围,培养更多优秀青年学术骨干。

强化体制机制 持续筑牢培养根基

2023年,在全面落实深化本科教学改革“1+8”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出台《武汉大学关于新时期加快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等“1+3”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努力把培养造就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国家急需人才和引领行业发展的卓越人才等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落到实处。

实施“特区计划”。以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和弘毅学堂为依托,建设19个国家级特区;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和学校专业特色,建设校级示范区;面向产业发展趋势,建设院级试验区,并在校院两级层面给予最大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制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方案》。整合学校优质资源,以弘毅学堂为统筹单位,牵头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组建拔尖人才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制定师资选聘、学生选拔、专业分流、国际交流等具体实施方案。

健全选拔遴选机制。提高贯通式招生比例,遴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选拔高素质生源进行培养,让最优秀的教师指导最优秀的学生。对入选的博士生实行动态考核,滚动式分流淘汰。

强化培养体系 着力厚植培养沃土

丰富选鉴方式,夯实优质生源储备。学校8个专业先后入选“强基计划”,连续12年实施“英才计划”,通过文献阅读、科学报告、实验室科研课题实践等方式,激发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投身基础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如围绕空天探测相关学科,联合优质生源基地中学建设“空天探测实验室”,打造“微小卫星+空天探测”等前沿课程。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与学校大类招生有机结合,通过高考录取、二次选拔、动态分流等方式,构建学科兴趣、知识能力、意志品质、心理素养“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多时段、多模式、多角度选拔优秀人才,加强对进入拔尖计划学生的综合考查、科学分流、精准培养。

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内涵发展路径。深入实施“三化二制一保障”,即小班化、个性化、动态化、导师制、书院制、资源倾斜。集中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加强小班化教学、精细化管理,实施“一班一策”“一人一策”,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允许改变学科专业方向、允许课程免修,设立本科荣誉学位,“一人一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增设高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荣誉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等,在专业发展上给予拔尖学生更多选择。深入推进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改革,面向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专业选修等课程,建立健全本硕博课程有效衔接机制。

注重大师引领,提高育人育才水平。充分发挥顶尖学者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选聘、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培养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基础学科、急需专业领域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如,地球物理学基地打造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主讲的“名师课堂”——“地球与空间科学概论”,带领学生接触科学前沿;物理学基地实行“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遴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博士生导师担任拔尖本科生学术导师,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指导。

促进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发展。以基础学科为牵引,通过双学位试验班、复合型专业、跨学科课程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如,在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方面,汇聚哲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培养基地资源,设立数理经济和数理金融、数字经济、政治—经济—哲学(PPE)、哲学—法学—经济(PLE)等跨学科专业融合试验班;汉语言文学基地将“数智中文”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尝试,探索发展数字人文与文学地理学、文学生态学、融媒体创意写作等新兴交叉学科;制定全校一体化的数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并汇集全校资源打造服务全体师生的数智人才培养平台,以“五数一体”的培养思路推动全校数智人才培养的融合贯通,培养具有数字思维与数字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06日第6版

作者:张平文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