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教育网

最新搜索
111 2.1 3..1 4<! 5index.php 6.1 7..1 8一级造价师
热门搜索
1 2高文 3韩非 4填志愿 511 6凤冈一中 7指标生 8东莞

聚合力 促创新 提质量 抓落实

小学资讯2024-04-29 09:25:18

4月2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安徽合肥召开2024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会上,安徽、黑龙江、上海、河南、重庆、陕西等省份的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从“适应服务” 向“支撑引领”转变

钱桂仑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安徽省正在推进高等教育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全面提升有组织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安徽省被教育部确定为8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打造省级“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

分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量身定制支持政策,在经费、资源、项目上给予倾斜。大力支持“双特色”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鲜明行业特征、应用特色,身怀“绝活”的特色高校,建设培育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

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人才培养紧密对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2023年省属高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点3460个,占58.1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微学科”“微专业”“微课程”改革。全省高校开设153个“微专业”,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合肥大学应用型办学模式被教育部誉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率先创立高等研究院,在合肥、淮北、阜阳、芜湖四市建立高等研究院分院,首批参与企业72家,联合培养项目212项。全省立项建设17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139个直接服务新兴产业,占比79.89%。积极推广“1+X”证书,全面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率先成立体系化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帮助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找到“三个第一”,即第一个联络人(包保技术经纪人)、第一笔钱(种子基金)、第一张订单(应用场景)。

(作者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打造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程爽

黑龙江省发挥高等教育作为龙江高素质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水平科技成果策源地、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地的重要作用,制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打造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力服务国家“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建设和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一是把握未来技术变革趋势,对接产业结构升级需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新增专业理工农业不低于70%,新增服务“四大经济”和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专业不低于70%,重点打造寒地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冰雪文化旅游等区域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二是构建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加大高校基础研究和创始创新支持力度,依托高校培育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全面启动高校“三进三促”(进企业促成果转化、进园区促产业升级、进县区促兴边富民)行动。三是实施急需紧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行动,在“基础+应用”、未来科技领军、卓越工程师、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高水平创新团队等急需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培养急需创新人才。

(作者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提升教育服务效能

孙真荣

上海市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一是推进大中衔接,夯实育人“厚度”;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育人“精度”;三是推进内涵改革,拓展育人“宽度”;四是布局未来学科,抢占育人“高度”。

其中,在推进大中衔接方面,上海市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优质高中合力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发现、科学引导、贯通培养工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全链条、长周期培养机制。支持大学高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鼓励高校主动组织教师到高中送课上门,开设科学课程和先进实验项目,培养高中生早期树立专业兴趣。部分高校专门设计和实施桥梁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前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利用“英才计划”等项目,加强大学高中合作,让高中生在大学实验室中、在大学教授团队指导下进行科研或参与大学级别的科研项目,为高中生提供大学水平的学术挑战。持续支持高水平大学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牵头或深度参与“419计划”、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等人才培养改革,完善基于兴趣和潜力激发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支持相关高校深化“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改革,鼓励开展个性化培养、跨学科宽口径培养,做好本研衔接和转段工作。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对接产业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培养高质量人才

朱自锋

高等教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新型工业化,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特色需要为之转变,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最主要的发力点就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此为突破口,形成与区域相适配的高等教育供给布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河南省委、省政府系统谋划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三个调整优化”。用好坚持监测分析、发布目录清单两条措施,加强统筹引导;落实政策联动、专项示范、专家评议三项机制,推动精准调优。践行实施专业评价、建优“四金一高”、深化产教融合、对接重点产业四重路径,打造特色集群。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走转型融合发展之路,对接新兴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河南七大产业集群28个重点培育产业链,强化专业与产业、数字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育50个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共生共融、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生态,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

当前,河南省本科专业供给、人才培养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力、响应度持续提升。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深化“四新”建设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蒋云芳

近年来,重庆市按照“推动知识重构、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促进思维革命、跨界融通、范式转化”的总体思路,聚力推进“四新”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努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首先,坚持高效能推进,着力构建分类建设体系。创造性地在校级层面分类布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14所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同时,不同类型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分类定位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

其次,坚持高质量引领,着力重塑核心要素内涵。强化“四新”建设代表性成果产出,提出10个维度30项具体任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迭代升级专业、课程、教材、实践和师资等核心要素内涵,努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

再次,坚持高水平创新,着力打造新型教学组织。大力推广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模式,从市级层面布局52个新型学院和基地,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最后,坚持高投入保障,着力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强化以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按照财政因素分配法确定最终资助额度,形成赛马比拼、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四新”建设引领带动了重庆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实现了高校整体水平跃升,增强了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作者系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

“五个深化”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变革

何玉麒

陕西省作为国家首批两个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试点省份之一,围绕“建机制、拓资源、强应用、促创新、提效率”,在“五个深化”上下功夫,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开辟新赛道、积蓄新动能。

陕西一期投入1600余万元,建设了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陕西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致力打造教学资源富矿和管理服务高地。在项目申报上,将教改项目、一流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审等管理业务,全部置于线上开展,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在教学改革上,将实践教学数字资源融入省级平台建设,打破高校与省级平台数据壁垒,努力实现从“向高校要数据”到“向系统要数据”的转变。在审核评估上,平台建设了学校自评、数据审核、专家评估、限期整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模块,全力构建数据全时可查、实时追溯、及时反馈的全链条监管系统。在学科专业优化上,积极推进全省学科专业图谱与陕西重点产业链、人才链相衔接,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协调联动,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9日第5版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