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教育网

最新搜索
1答案 211 3.1 4..1 5<! 6index.php 7.1 8..1
热门搜索
1 2高文 3韩非 4填志愿 511 6凤冈一中 7指标生 8东莞

网络教育学院专科自我鉴定_网络教育学院毕业生自我鉴定

网教资讯2022-01-02 22:22:52

网络教育学院专科自我鉴定

  人物名片 曹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多年关注青少年伦理和教育伦理,曾发表《什么是好的家教?的道德镜像》《青少年伦理:清华尬舞、密室逃脱及其他》《教育伦理:好的高考与坏的高考教育》等。

  “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涵育青少年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和网络素养”,是时代要求,也是各方责任。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立足音视频及直播平台,通过系列专家访谈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话题。

  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提出“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音视频直播行业如何面向未成年人加强正向价值观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认为,短视频平台有责任,也有天然优势用生动的方式传播知识,传递正向价值观。此外,提升网络素养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要保障,也是网络治理必经之路。

  A

  谈网络平台责任

  网络问题要厘清各方责任

  南都: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网络平台一些低俗、涉黄、涉暴力内容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平台的责任?

  曹刚:有一种论调认为,平台只是一个技术平台,在价值上是中立的,无所谓善恶对错之分。我不同意这种技术中立论,平台的灵魂是算法,依据算法进行的活动,包括信息个性化分发和推送,必然内含平台的价值观。由此推断,技术中立论者的目的是把平台责任甩锅给用户,从而豁免自己。这个推断有其合理性。我们需要明确平台的责任主体地位,让其承担应担的责任。

  不过,如果把短视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都归咎于平台,似乎也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甩锅。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更正确的做法是,必须确立好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主体的各自责任,厘清彼此间的边界。

  南都:您认为,音视频直播平台应怎样加强技术创新,有效过滤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目前平台审核机制还存在哪些问题?

  曹刚:平台作为大众传播的把关人,有过滤信息的责任。过滤信息首先需要判断信息好坏对错,平台的做法是首先确立敏感关键词的程序审核机制,然后人工价值审核,最后将不良信息删除、屏蔽或断开链接。问题在于,技术无法判断具体语境中关键词的语义,容易断章取义;人工的价值判断在碰到道德难题时,也会因为没有确定和客观的价值标准而束手无策。譬如,网红主播“铁山靠”用方言骂人吸引流量,对此的否定性价值判断是有共识的,其账号应被永久封禁,但康雅雅男扮女装直播的是非对错,就难以判断了,这也是封禁康雅雅带来网络舆论反弹的原因。可见,平台审核机制在实践中会面临诸多困境。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封了之,无疑是滥用平台的审核权力,不但侵犯用户的基本权利,也抽掉了短视频平台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即自由地记录、传播和分享。可见,光靠平台审核,实在是力所不逮。我认为,最根本最终的价值观审核机制其实在每个受众的脑子里,这就是受众的网络素养。

  B

  谈知识普惠

  短视频是隐性知识的最好载体

  南都:您刚提到,短视频平台的价值基础是自由记录、传播和分享,从这个角度来说,短视频是否有天然优势来分享知识,传递正向价值观?

  曹刚:知识普惠是短视频平台应尽的责任,也是最擅长的事。第一,互联网是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知识分享工具。短视频给普通人赋能,不断降低参与知识创造、分享和消费的门槛,让更多人看到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知识创造的主体更多元,源头更丰沛,手段更有效。如果短视频能以最生动的方式给普罗大众传递知识的光明,岂非是人类的福音?第二,短视频是隐性知识的最好载体。隐性知识没有特定载体,也难以演绎推理,需要言传身教并通过受众的直觉、感悟和效仿而得,这类知识更多的是人文知识,尤其是道德知识。“德性之知”不是学习来的,而是通过对榜样的效仿而来,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染而得,需要各种具象化的载体来表达和传递,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目的。这些在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在短视频中可以获得。利用短视频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广阔前景。第三,碎片化阅读是时代的需要。刷短视频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获得生活中的常识妙招。如果你愿意,通过各种检索,还可以找到系统知识的入口。

  C

  谈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的核心是道德素养

  南都:您前面谈到网络素养,《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提到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网络素养的内涵?

  曹刚:网络素养决定了受众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节制能力,以及与其他网络主体友好相处的能力,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必备的综合素养。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了信息素养定义:“作为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这个定义侧重知识与技能,但“素养”二字不止于此。有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话语体系中的“网络素养”重点关注“道德”“思政”“安全”“法制”等内容。我也认为,提高网络素养最重要的是提高网络主体的人文素养,核心是道德素养。

  受众要提高网络素养,第一,多读书,读书益智才有辨识能力,读人文经典提高品位。第二,讲修养,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有了人文精神,我们才有认识世界换位思考的能力,才有感受他人情感的移情能力,才有平等对话与尊重交往的能力。第三,重践履,把人文精神外化为礼貌待人的外在行为。总之,营造短视频良好伦理生态的功夫在平台之外。

  南都: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除了多读书、讲修养、重践履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曹刚: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价值观未定型,自控能力不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有其特殊规定性:第一,网络生活的规划能力。合理安排上网与学习、劳动与休息的时间,并自我监督实施;第二,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第三,网络风险的防范能力。自控能力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时代,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特别强调家长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第一,要保持对网络包括短视频使用的开放态度。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把孩子与网络空间隔离,无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第二,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家长要真诚平等地跟孩子讨论和分享网络信息和话题,引导孩子观看和欣赏正能量的网络内容,既不专制,也不纵容。第三,培养孩子高雅爱好,加强家庭生活中科普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摒弃唯分数论的功利教育。充实、有趣、有意义的生活有助于孩子不再沉迷网络。

  南都: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除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平台等各方面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曹刚: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是个系统工程。除了家庭的主体责任之外,学校、社会、网络平台和国家应协同行动。学校要开设网络素养方面课程,进行相关教育;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素养的宣传、教育、服务;网络平台除在算法、价值观审核上要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机制外,要专门开展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公益活动;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明确和分配网络素养教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协调社会各级组织,调动社会资源,形成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共识和合力。未成年人保护法就首次规定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及家庭和学校应该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新近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更是对家庭教育的目的、使命和原则做了明确规定,为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统筹:王卫国 邹莹

  执行:张雨亭 杨小旻 本期采写:杨小旻 受访者供图

网络教育学院专科自我鉴定网络教育专科多少钱哪个好本科专科网络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怎么读专科网络教育专科和本科有区别吗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