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教育网

最新搜索
1答案 211 3.1 4..1 5<! 6index.php 7.1 8..1
热门搜索
1 2高文 3韩非 4填志愿 511 6凤冈一中 7指标生 8东莞

西安英国留学中介_西安英国留学中介未央路

留学资讯2022-08-04 22:22:03

西安英国留学中介

  本文已投稿并首发于菁kids

  日历悄悄地翻到了九月,我与女儿来到加拿大已迈进了第三个星期。我们放弃了北京优质的国际学校,来到了加拿大安省大多伦多地区,选择了一所这里的公立学校,还住进了学区房。

  每年的开学季,也是很多家庭和孩子们大迁徙的季节。离开国内选择出国留学的,从一个国家换到另一个国家的,还有在国内不同学校之间、体系之间切换的。每个家庭都在奔着更好的教育。可到底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呢?哪里的教育才是更好的?

  女儿的好几个同学今年都选择了去英国读寄宿学校,有顶级男校,也有优秀女校。看着英国古老的城堡似的校园建筑,心里很是羡慕,毕竟,文化底蕴深厚的英国是我当初给孩子选择留学目的地时的首选。

  加拿大的本地朋友,放着当地优质的公立学校不念,嫌太轻松,送孩子去了美国读寄宿高中。看着他们满满一后备箱的行李,突然在想,他们这到底是图的什么呢?

  从国内公立学校到美国私立学校读了一年的孩子,因为父母觉得私立学校小留学生太多,校风不好,又从私立杀回美国公立学校。

  已经定居加拿大多年的朋友,心心念念的只想回国,就为了给孩子更扎实的基础教育。用她的话说,这边的快乐教育实在是接受不了。

  女儿以前就读的学校,新加入的家长在自我介绍,“大家好,我们已近在北京换过三所学校了……”

  还有很多家庭,正在规划留学的路上。

  感觉整个养育孩子的朋友圈都在乾坤大挪移。

【Part 1】准备留学,到底该去哪儿?

  我的孩子从小就读北京某国际学校。从小学起,每年身边都有同学陆陆续续出国读书,从五升六开始,每年留学离开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此次选择七升八也同大多数父母的想法一致,尽早让孩子到国外接触纯正的国外文化与生活,早适应以便为大学更好的融入做好铺垫。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里也都明白,自己早晚要出国读书,只是早晚的事。

  直到真正开始着手留学规划才发现,做这道选择题真的不可能不心慌、不手抖。不把自己扔进信息的海洋努力挣扎求生一番简直就不好意思说自己研究过留学,如果没经历过内心的纠结与彷徨,那就庆幸自己是个想得开(没心没肺)的家长吧。

  一旦开始研究留学,一大串的问题就扑面而来——什么时候去?去哪个国家?寄宿还是走读?公立还是私立?选择城市还是郊区?要不要继续选择跟目前体系一样的学校?

  而最考验家长心跳的则是这个终极问题——你做出的是正确的选择吗?

什么时候去?

  每个国家的年级划分、学制阶段划分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以阶段切换为入学点的时间也不一样。

  美国高中从9年级开始,初中两年或者三年。八年级的入学名额通常会比较少,申请7年级会相对容易一些。

  英国的学制比较复杂,通常留学入学的大三节点分别是:中学阶段lower secondary的第一年Year 7(相当于美制的6年级,中国小学6年级,11岁),中学阶段lower secondary的最后一年Year 9(相当于美制的8年级,中国初二,13岁),英国A-level起始的前一年Year 11(相当于美制的10年级,中国高一,16岁)或前两年。

  加拿大西海岸BC省高中从8年级开始,而东部如安大略省高中则从9年级开始。通常提早一年两年申请小学也没问题。

去哪个国家?

  这个看似应该是整个留学决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美国的高等教育及中学教育不仅选择众多,教育水平也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尤其是想让孩子爬藤的父母们,怎么可能不选择美国高中呢。可惜这几年政策对留学生不太友好。

  英国无论是中学的GCSE还是最后两年的A-level(也称sixth form)都非常强调学生的学术成绩。强调规则与秩序,重视礼节与仪式也一直是英国教育的特色。喜欢颜值的父母们,光是看看那些城堡一样的教学楼就已经爱的不行不行的了,那简直就是哈利波特里霍格沃兹的翻版啊!

  偏外向的美国和偏保守的英国无法直接评价优劣,只能看哪个环境更加适合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性格吻合度比较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环境。

  加拿大整体教育水平都很不错,资源分配也比较平均,给人感觉孩子们学的轻轻松松,然后大学升学率也不低。

寄宿还是走读?

  身边去国外留学的孩子,几乎90%以上都选择寄宿学校。在英国,年龄超过12岁的留学生只能选择私立寄宿学校。在美国,绝大多数读美初美高的留学生会选择在学校寄宿或者选择寄宿家庭。在加拿大,虽然私立高中有走读和寄宿两种选项,但是绝大多数留学生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

  归根结底,寄宿制学校的种种好处越来越多的被宣扬。如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全天候的浸润在学校的“社会”环境中能够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更多的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寄宿学校有专业的老师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后一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家长虽然免不了操心与惦念,但是基本可以踏踏实实的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放手不管了)直到大学。

  我承认,当听到寄宿学校这些好处时,我也很动心。但是冷静下来后,隐隐感觉到心里丝丝的不舍,还有一份愧疚与不安。

  《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一书通过神经学的角度,剖析了青少年的大脑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一再强调,这一时期,家长作为青少年的主要养育者与陪伴者,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家长与青少年的亲密关系、沟通方式与技巧都将影响青少年成年后的行为举止,和对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方式。这么重要的时期,家长怎么能够缺席呢?

  不是说寄宿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很多孩子表示,自己在寄宿学校过的非常开心,挑战自己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与方向,有着非常充实的社交生活,参与到了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交到了很好的朋友。

  然而,BBC跨越33年拍摄的纪录片《寄宿学校:从男孩到男人》却偏偏剑走偏锋,向人们展示了英国顶级寄宿学校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真实的内心世界。虽然每个寄宿学生都很独立,但是内心深处,很多人渴望来自家人的亲密关系。很多学生通过交朋友来填补自己的情感缺失,但同时,他们也会让自己更具戒备心,小心翼翼的隐藏自己的弱点。过分的独立与竞争并未让所有人收获快乐。反倒是家庭亲密关系的缺失给某些学生带来了长久的心理阴影,他们选择了不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菁kids 2021年的毕业生论坛上有一位毕业生代表曾经说到,她在高中最后一年课业最繁忙的时候,很少亲自下厨的妈妈专门为她做的可口饭菜给了她无限的温暖。

  身边一位工作非常繁忙的妈妈曾经说,舍不得女儿们过早的离家出国求学,百忙中也要腾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去了解她们学习的每一个点滴。她为了孩子,同步学习了SSAT词汇,就为了能亲身体会到,女儿到底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还有一位送了两个孩子去英国读寄宿学校的妈妈,凭着自己仅能停留半年的旅游签证,坚持留在英国,每周末把孩子们从学校接出来团聚。她说,只要有办法,就尽量待在英国多陪孩子们。

  还有些家庭,为了让孩子既能接受到国外的良好教育,又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干脆早早做好移民规划,一家人在一起不离不弃。

  所以,留学选择中的这么多问题,到底哪一个是每个家庭优先考虑的?答案只有自己最清楚。

  当初我在给女儿做留学规划时,当研究完这前三个问题之后,就已经有了基本的大方向了——我希望做个陪读妈妈,陪伴女儿一起走过大学前的日子。我不要她现在就变得那么坚强,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只身一人奔赴异国他乡,一个人面对未知的学习与生活。

  当然了,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首先,妈妈要有时间,能陪的起;其次,孩子的性格是很大的决定因素。

  有些外向的孩子很小就巴不得天天去别人家sleepover,找个夏令营也一定要全程住宿,不彻底放飞绝不罢休。这样的孩子在寄宿学校会适应的很快,通常也会非常喜欢寄宿学校。

  有些家庭,父母工作都很繁忙,有自己追逐的事业,孩子从小便独立性很强,不过分依赖父母。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适应性强,父母不具备陪读的条件,或者说更倾向选择寄宿学校。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全家需要达成共识。毕竟,很多家庭因为陪读,从此夫妻天各一方,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就这样,我选择了加拿大,因为有专门的陪读签证。找一所既可以走读又可以住宿的私立学校,把今后的选择权留在自己手里,想着就圆满。现在就可以依照加拿大的学制来考虑入学时间点了。

【Part 2】信息的收集与汇总

  不可否认,留学是个大工程。曾经有个留学中介告诉我,申请国外的私立高中,尤其是美国排名靠前的私立高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完全不亚于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的过程。

  记得我在2020年年初咨询某英国留学中介时,他们给出的日程表的起始日期是2020年1-3月,目标入学时间2021年9月。一年半的时间内,要准备几轮面试与笔试,准备各种文书等等。如果孩子之前在国内上的不是英制的学校,还要额外补课。当然,提前2-3年开始准备申请的大有人在,越早越好。我身边的一个虎妈便是提早三四年就开始申请英国顶级私校。

  还有某美国留学中介给出了一份战线更长的准备时间表:第一年暑假参加美国夏校,同时规划好线路访校,第二年暑假前考完TOTEL,第三年暑假上SSAT(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补习班,开学后考SSAT,去美国面试,寒假后递交材料。在此期间,与访校的学校保持联系,多参加课外活动,社会活动,找特长,参加比赛,发掘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光听着,我就已经觉得快忙不过来了。

  且不管中介怎么说,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国外越好的私立学校入学竞争越激烈。这就意味着你的孩子在正常学习的同时,要完成申请过程中的诸多额外要求事项,在那段时间里会非常的繁忙,压力也可能会很大。这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即自己主动求学的意愿。如果仅仅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推着甚至是逼着孩子完成整个申请过程,我相信即使今后孩子真的到了国外学习,也不会有太强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介会强调参加夏校和访校的重要性,去体验才会有感受,才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去国外读书。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的访校计划都泡汤了。

关于语言成绩——寻找一手信息

  申请美国的私校和一部分加拿大私校需要SSAT成绩。

  我是个比较佛系的妈,个人一直觉得SSAT挺反人性的。大家都知道,SSAT要想考高分,背单词是必须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生僻的单词。对于女儿这样英文几乎已经近乎母语水平的孩子,不背单词也考不了高分。大好的青春拿来学什么不好、探究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拿来死记硬背?既然从公立系统的死记硬背中逃离了出来,为什么还要跳进去?

  刚才提到了,加拿大一部分私立学校在申请时要求提供SSAT成绩。关于这一点,如果你偷懒去问中介,他们也会偷懒的回答你,都需要。干脆自己去学校的官网一个一个的查,一手资料总是最准确的。好在加拿大每所私立学校的官都有明确的申请流程和所需材料,非常清晰,记好笔记就好了。

  顺着top 25私立学校清单一所一所的翻看,原来有些学校需要SSAT成绩,有些要求提供托福(小托福)甚至多邻国英语测试成绩即可,还有些是参加学校自己的英语水平测试。然后还发现,大部分好的私立学校都在安省。这顺手解决了去西部温哥华还是去东部多伦多的问题。

寻求专业人士和过来人的经验——收集二手信息

  记得哪本书里曾说过,不论做事还是做决定,要多依靠他人的经验,而不要仅仅凭自己的一己之力,你想破头可能也找不到答案。

  在整个留学探索阶段,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各种问。问朋友问同事,问已经出国留学的家庭,问定居已久的家庭,问中介,问机构权威,认识的不认识的,加个微信就去硬着头皮问。

  当然,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1先说熟人。

  虽然可以敞开了问问题,大部分人也会倾情相告,但是局限性是,每个人及其孩子的经历有限。有的只读过公立,有的只读过私立;有的定居在温哥华,有的在多伦多;有的是从国内公立转到国外公立,立刻觉得进了天堂;有的是因为家里孩子多,出于经济原因完全不考虑私立。每个人只能给出一亩三分地的建议与体验,最终的选择还是要靠自己。

  之前总想着拿来主义。但其实每个孩子的受教育环境是不同的,每个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也是不同的,茫茫人海里,哪里就能刚刚好找到一个供你拿来效仿的案例呢。

  2再说说中介机构。

  研究留学伊始,找了朋友、校友推荐的几家留学中介机构。跟每一家沟通过后,大致有了这样几个感觉:

  - 高端的真的是流程上的高大上,事事替你考虑周全——和孩子定期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激发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提供全套的辅导课程,甚至包括社会情感学习;手把手申请,选校、访校全程替你安排…… 当然,整个申请周期相应的也会拖的很长,一两年甚至两三年,费用也很昂贵。他们的目标是,替孩子匹配到最适合他们特质的学校。

  - 稍微中档一点的不会整这么多申请辅导,但是会很“实在”的告诉你,要去深入做这件事,要去多参加那个的考试/考级(这个是针对美高咨询),什么时候去准备好什么成绩。聊下来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孩子成了流水线上等待被包装的产品。这类机构里的申学辅导老师,有的自己都没有出国求学的经历,仅仅是从业时间长了,流程已烂熟于心。

  - 国内专注升学辅导的中介机构只会给你推荐国外的顶级私立学校。国外一些移民+留学机构通常会推荐当地的公立学校。这种情况下,各有各的利益所在,难免片面或者主观宣传。

  - 如果找中介,一定要选了解你的孩子现在就读状态的机构。比如,我家就需要选择了解国际学校学生优劣势的中介机构。至少不会天天和我谈语言跟不上带来的不适应问题。

  有的时候,一些中介会主动提出,可以在没有签约的情况下免费让辅导老师和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沟通,了解一下孩子的性格、想法及对留学的态度。沟通后可以初步给家长一个反馈,孩子现阶段是否适合留学,他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多了解自己的孩子。

  3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

  结合四处汇集来的信息,还发现了一些普遍值得家长关注的议题:

  - 留学去到国外,如果语言不达标,就需要参加ESL(英语语言辅导)课程。语言不过关会影响学习进度,比如中国学生最擅长的数学,列出算式会做题,但是读不懂题。另外,如果不能摆脱ESL,高中阶段就无法选择level高的课程;

  - 很多朋友在支持选择私立学校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私立学校的老师“抓”的紧这一特点。似乎在很多人眼里,不抓,孩子就不会主动完成作业,不抓,就出不了好成绩。难道现在孩子的自我管理真的都那么差吗?不过,我也能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态,如果家长和孩子远隔万里,有个抓得紧的老师替家长把学业“抓”起来,换了我,我可能也会选择这样的学校。

陪读妈妈的心理变化

  我是个具有内向兼高敏感性格的妈,谨慎、细致,遇事倾向于过度准备,以防意外(其实更应该说是意外带来的慌乱、过度刺激与大脑断线导致的不知所措)。在留学研究过程中,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自己这样的性格对决策的影响。

  我发现自己总是倾向于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具体体现在,我一直希望这个即将到来的转学过程能给她带来尽可能小的变化(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够把孩子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都回避掉么?),继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排除一切变化因子:

  - 尽量不参加标化考试(就不用上费时费力在我看来又无用的考前补习班了);

  - 优先选择沿袭现在所学的IB体系(这样上课学习的模式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能够避免不适应);

  - 我一直坚持的陪读方式也是在“帮助”她回避住校的独立生活有可能带来的变化;

  - 在研究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倾向申请公立学校。其实主要是觉得申公校可以把面试和中介一致推崇的面试辅导和文书过程省略掉(如果不转学,她本不需要面对这一大推事情)。对孩子来说,最省事,当然,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最少。

  我知道,很多家长不会这么做。

  通常,我们会鼓励孩子大胆走出舒适区,不论是自己独自去国外读寄宿学校,还是勇敢的面对申请过程中的种种压力。确实,不挑战怎么能知道孩子的潜力在哪里。

  但是,如果父母一方选择了去陪读,陪读家长的心理上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在推着孩子勇敢向前的同时,自己也会暗自估量,我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吗?离开国内熟悉的环境,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到国外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开启一段为期好几年的新生活,而且是带着一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我足够自信吗?

  曾经就有一个准陪读妈妈告诉我,她在离开国内前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到了国外能不能应付的好。成人尚且惧怕变化,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畏惧的情绪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也不能一味的push他们,一味的跟他们讲大道理,只允许他们勇敢。

  现在回头来看看当初的心路历程,只想说,no painsno gains这句话永远是真理。这是后话。

【Part 3】列出清单,一个个解决

  信息太多对做决定绝对不是件好事。把复杂的问题分组、拆解、简化,一次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完成后再解决下一组问题。

  需要做出的选择:

  1. 公立 vs 私立:

  2. 学习体系:AP vs IB

  3. 居住地点:大城市vs卫星城市

  想找到答案,还是那句话,多问。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只要觉得有可能问出经验、问出信息,就大胆的去跟人家搭讪!

公立vs私立:听美初妈妈怎么说

  找了一个陪孩子申请了美国私立寄宿初中的热心妈妈聊了一下。

  对孩子来说,选择申请公立还是私立,面临到的申请压力是不同的。如果申请私立学校,整个过程中的压力孩子能否坚持下来,或者说是否愿意坚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自己想出去的意愿有多强。较强意愿才更能在整个过程中支持他坚持下去。

  如何调动孩子的自主意愿?让他去感受,自己去体会。所以,第一步,不应该是家长想破头去琢磨公立还是私立,去研究不同就好了。然后去到实地,让孩子去参加当地的夏令营,家长尽可能多的去走访两种类型的学校。到时候再做决定也不迟。(当然了,这些是常规情况下的建议,后疫情时代已经不太适用了)

  孩子回来后可能依然对读公立还是私立没有概念,但只要他对去读书有了意愿(这位妈妈的儿子从未上过补习班,小升初以后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每天只能埋头学习,再也没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了,因此产生了出国读书的念头),那么不妨问问他,能不能接受申请私立过程中要经历的一切挑战?

  其实,不光是私立或公立之分,不同风格、不同侧重点的学校的选择都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要让孩子参与决策。

  听别人分析起来都觉得挺在理,但自己当初就是在公立私立这个问题上反反复复的纠结了很久。很多家长不一定能理解,毕竟,国内的中介或者国内绝大多数家长谈论的都是去国外读私校。可能是当初身边好几个“过来人“都告诉我,加拿大的公立教育资源非常好,好的老师全在公立学校,在其中再挑一所更优质一点的高中足够了。

  所以,一个硬件软件条件均好,一个更接地气,更能看到来自社会形形色色家庭的孩子;一个总有人关注着你,随时准备伸把手来帮你,一个全凭你的自觉性。

  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各国的私立学校都需要你努力奋斗去争取。而加拿大的公立学校比较好申请,基本就靠抢位置,孩子可以暂时偷偷懒,不用那么费劲。

学习体系--AP vs IB:听AP课程专家怎么说

  加拿大安省在本地课程体系(OSSD)的基础上提供AP选修课程的学校远比教授IB课程的学校多。原本一直担心AP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不够,不希望让孩子进入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的体系(个人看法,当时并不太了解AP)。

  但是AP专家让我看到IB的局限性,也就是在PYP(小学)和MYP(中学前几年)阶段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应试能力没有太多帮助(这点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反而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短板。最终在选择大学时,毕竟成绩说明一切。

学习体系--AP vs IB:听IBDP专家怎么说

  高中阶段与IBDP衔接的最好的课程是IGCSE,某专家是这么说的。如果申请美国大学,主要看11年级(IBDP第一年)下半学期的第一次考试成绩,一年的时间同时保证六门科目的成绩,难度非常大。从MYP到IBDP的衔接本就是IB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种情况下,课程设置与IBDP类似的英国IGCSE(9年级10年级)就显得格外有含金量了。

  这样看来,一路IB学上去看似延续了同一体系,但是并没有像我设想的那样帮助孩子减少负担并且顺利衔接。要想顺利进入11年级的IBDP,看来也许需要额外的一些准备。如果AP课程像我理解的那样,就是一门一门课程学习+考试,那么从高中时开始适应考试,多学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也未尝不是好事。在PYP和MYP的探究式学习中混上8年也够了。

  听加拿大本地的朋友说,如果真的想挑战孩子,最后两年学IBDP,11年级再转到IB学校也是一种选择。另外,选择IB学校还要考察学校能开设哪些课程,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开设齐全的IB选修课程。

居住地点--大城市vs卫星城市:听当地朋友怎么说

  选择陪孩子一起出国,从原本只需考虑孩子一个人的需求突然变成了需要考虑两个人的。我开始理解那些送孩子一个人出国读寄宿学校的家长。只要选定了目标学校,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去准备、去争取,然后收拾行囊去学校。至于学校在城里还是在郊区的小村子里好像都不重要,学校好就够了。毕竟孩子不是去读大学,还不能周末一个人出门闲逛。

  可是如果你是个陪读妈妈,就要替自己考虑今后的生活环境了。是想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拥抱便利,还是在静谧的小镇子修身养性。

  久居北京的我自是舍不得都市的繁华。也不是要天天出门去逛街、泡咖啡馆,只是想保留出门就有处可去的选择权。偏偏当地朋友都劝我,住在大城市周边的小镇子上更惬意、更舒适,也更安全。

  另外,国外还有华人聚居区一说。找个同胞多些的地方,生活、购物都会便利些,社交也会多一些。这样的地方,学校里中国同学的比例也相对会高些。好处是有伴儿,不足是同学间容易拿中文沟通,损失了学习英文的机会。

  如果选个当地人多的地方,锻炼语言的机会多,学校里能多接触外国孩子,看看他们喜欢什么、谈论什么,能多些了解本地文化的机会。

  在之前的国际学校,虽然同学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总体都是比较富足的。能多接触到国外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算是开阔眼界。国际学校毕竟还是一个小圈子。今后出了学校、走上社会,他早晚会遇到形形色色、各种背景的人。

  留学这件事好像被我这么一碎碎念,显得超级复杂。其实真的这么劳神吗?也不一定。我身边那些不纠结一定要陪读的家长、坚决支持寄宿学校的家长,直接选好目标国家,或者干脆找个经验丰富的留学中介给推荐合适的方案,日子也不用过得向我这样“烧脑“。

  这就和上课外班一个道理,有些家长只管找好机构,然后送过去,上课是孩子自己的事。有些家长不光送去,自己还会旁听甚至认真的记笔记或者陪练。全看每个人想参与多深入了。

  最后,还是再回顾一下结果吧。

  我家最终选择了在加拿大安省学制的小学(也有的地方叫初中)最后一年8年级去读一所评分还不错的公立学校。先过去,边读边找感觉吧,隔着半个地球,再怎么调研也是听来的,不如亲身去体验。

  看看那里所谓优质的公立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看看那里大部分孩子怎么学习,有着怎样的学习状态。对比一下和国内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有什么异同点。

  距离高中还有一年的时间,即使是试错,也来得及,不会有什么损失。

  去国外留学,学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国外开始新的生活,了解那边的风土人情,看看那边的自然风光,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

  这么想着,我反而很期盼着能早点过去了。

  和女儿同一年出国留学的同学们,大部分都忙忙碌碌的过完了他们在国内的最后一个学年,补课、考试、面试,外加学校本就不轻松的课业负担,我猜想孩子们一定过得很辛苦。女儿在我这样佛系妈的“照料下“,仅仅是应付学校的功课与考试,就已经每天忙到10点多,周末也常常要赶作业。

  也不知道我经历这样一番研究与纠结后为她做出的选择到底对还是不对。又回到了一开始提出的那个终极问题。

  PS.

  写下之前经历的留学准备工作和心路历程,我和女儿已经在这里整整一个月。生活已步入正轨,女儿也已在新学校学习了两周。每天她都会告诉我一些她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有惊奇的、也有惊异的。异乡的学习和生活可学可琢磨的还真是不少呢!

  

西安英国留学中介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