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教育网

最新搜索
1答案 211 3.1 4..1 5<! 6index.php 7.1 8..1
热门搜索
1 2高文 3韩非 4填志愿 511 6凤冈一中 7指标生 8东莞

湘阴县成人高考网_湘阴招生网

成考资讯2022-06-13 22:03:44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作为普通人的她,在大时代的风雨中努力驾驶个人的小舟。绝望过,也幸福过。2003年,89岁的“秋园”去世了。在她的遗物中,有件棉袄的口袋里装着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回湖南。一生尝尽酸甜苦辣……”

  “秋园”有一个女儿叫杨本芬,虽不是作家但热爱阅读和写作。2020年6月,80岁的杨本芬,出版了自己平生第一本书《秋园》,讲述妈妈“秋园”充满苦难但也不失坚韧美好的一生。

湘阴县成人高考网

“秋园”(杨本芬供图)

素人写作受高赞

“再现了一个世纪的人性‘活化石’”

  《秋园》得到很多读者的热烈好评。豆瓣评分高达8.9。有读者评价说“《秋园》好像女性视角的《活着》”“一口气读完了。轻轻的一本,沉沉的一生。”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则评价《秋园》,“ 把一部中国社会史高度浓缩而真实地从一个家庭的变迁中钩沉出来,再现了一个世纪的人性‘活化石’”。据出版方透露,《秋园》如今已经销售超过20000册,这对于一本作者不是名人名家,题材也不是惊天动地的纯文学作品,是非常难得的。2021年3月8日,杨本芬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透露,她还在写作,即将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出版。

湘阴县成人高考网

  秋园是洛阳城一家药房老板的小女儿。她小时候经历过可怕的裹脚,在洋学堂读了两年书后,裹了一半的脚又被放开。那双“解放脚”便跟了秋园一辈子。成年后嫁给一名南京军官仁受。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大小官员携亲眷陆续往重庆撤退,仁受带着秋园也在其中。轮船中途停靠在汉口码头,仁受决定带妻儿下船,回湖南湘阴老家,看望将他辛苦带大的瞎眼老父亲。为了照顾父亲,仁受没有回去履职。就这样,秋园与丈夫在湖南老家定居务农。秋园46岁那年,仁受去世。为了养活几个儿女,秋园白天在民办学校当老师,晚上做些纳鞋底、绣枕头的活计补贴家用。日子最难熬的时候,她带着孩子流落到湖北汉川求生,小儿子却意外落水溺亡。为生存所需,秋园在湖北有了第二段婚姻。第二任丈夫离世后,66岁的秋园又回到了湖南。虽然咬牙辗转挣扎,她尽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

湘阴县成人高考网

杨本芬(右)与妈妈“秋园”,1970年代(杨本芬供图)

60多岁开始在厨房里写“妈妈”

文章在网上挂了十几年

  秋园去世后,杨本芬想到,“我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 她开始用笔在纸上写自己母亲的故事。当时60多岁的她,在四平方大小的厨房里,支起了一高一矮两张木凳,抓住家务中点滴的间隙,伏身开始了写作。

  杨本芬种过田,切过草药,当过会计和县城运输公司的加油员,却从未做过任何和文字相关的工作,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写作训练。但是写起自己的母亲来,她形容“不需要很费力,提笔就能写出来。”

  厨房里的写作持续了两年多,杨本芬写的稿纸足足有8斤重。这些文字被女儿章红敲进电脑,贴在天涯论坛上,“喜欢它的读者还真是多哟。他们给我留言,说我写得真实,写得有情感。”这些故事就这样在网上挂了十多年,直到2019年的一天,出版人涂涂读到了其中的一篇。他立刻意识到:它们值得被印在纸上,好让更多人看到。2020年,这本作品终于出版成书。

  作为秋园的女儿,杨本芬自己也出现在了《秋园》里。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为了供孩子读书,她去了某汽车运输公司当了一名夜班加油工,后从该公司退休。在出版《秋园》之前,她曾《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

  2021年3月8日,封面新闻电话采访如今居住在江西南昌的杨本芬。虽然已经年逾八十,但她声音清朗,思维敏捷,不管是回忆往事,还是历数很多她喜欢的文学作品,谈锋甚健。

  很多人或许会奇怪,一个汽车运输公司的普通退休工人,怎么就突然写出一本受到年轻人喜爱的纪实小说呢?跟杨本芬深聊后发现,其实这背后有迹可循。

湘阴县成人高考网

杨本芬(2019年)

对话杨本芬:

“这么多年来,不管多么忙,都会争分夺秒地看书”

  封面新闻:读《秋园》最大的感觉是,这本书不像是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写的。它不只是讲的内容真实丰富、故事曲折吸引人,而且艺术技法非常成熟,老练,不是平铺直叙。文学写作除了要有一定的天分之外,也需要学习和训练。在写作方面,您有特别向哪位作家的作品学习吗?

  杨本芬:谢谢你对《秋园》这么高的评价,对它文学价值的肯定,是我最喜欢听到的话了。我经历的那些生活帮了我,好记性也帮了我,过去的生活都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我把它们写下来,好像就够了。当然也有像作家学习,比如触动我写这本书的,就是野夫《江上的母亲》,那篇文章我看了三遍,太感动了。让我想到我也可以写写我的母亲。我还喜欢看赛珍珠的《大地》,萧红的《呼兰河传》。我喜欢萧红的文笔,那么悲惨的生活,但笔调又那么活泼。巴金《寒夜》、韩少功《马桥词典》 ,也都很喜欢。

  封面新闻: 在写作这本书中,过程是怎样的,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杨本芬:首先就是一遍遍写,稿纸写了一大摞,8斤重。写的过程我尽量去想象那个环境,比如秋园的父亲梁先生的药铺,我并没有亲眼见到,我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努力去想象那个陈设布置。困难主要是在作品的结构上,这方面我二女儿帮了我的忙,她帮助对文本进行了删减与调整。

  封面新闻:这本书在艺术上是纪实小说,但书里的细节,应该全部是真实的,只是在一些细节,进行了适当的艺术虚构?

  杨本芬:对,故事,人物,都是真实的。但这本书的定位依然是小说,对人物的塑造,人物命运的交代是有艺术加工的。毕竟还是要有文艺的作品的生动、活泼。

  封面新闻:“秋园”一生受到很多苦。同时她也获得很多爱。作为她的女儿,您对母亲“秋园”的情感可以用怎样的词语形容?从您母亲身上,您受益最深的是什么?

  杨本芬:我觉得母亲是位坚强伟大的女性。吃了很多苦,但说起往事从没有愤愤不平,对我父亲也从无怨责。她一直尽全力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当时如果让我留在家里,我会是个很好的帮手,但她没有这么做,而是送我到外面读书。这很了不起。我自认,我没有妈妈那么坚强,我的气质也不如她。

  封面新闻: 《秋园》这本书出版后,受到很多年轻读者的喜爱。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

  杨本芬:就非常惊喜和感动。我本来以为年轻人对这样久远年代的故事不会感兴趣,但事实上他们渴望了解祖辈父辈的生活。许多读者都说看哭了,《秋园》勾起了她们对奶奶或者外婆的思念,也触动她们更多地倾听上几代人的历史。

  封面新闻:能不被生活的琐碎所磨掉文学的灵气,这是很珍贵的品质。这应该跟你在生活中非常注意汲取精神营养有关。您平时应该非常喜欢看书吧,喜欢看哪些书?

  杨本芬:是的。我从小喜欢看书。我虽然11岁才入学直接上四年级,但是在上学之前,我已经跟着父母学了不少字。上了学以后,尤其是考上工业学校之后,借遍了学校图书馆的小说,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看《飘》《三个火枪手》《百年孤独》《安娜卡列尼娜》,不知不觉能看到天亮。后来成家有了孩子,在做好家务之后,监督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也会自己读书。这么多年来,不管多么忙,都会争分夺秒地看书。而且我记性很好,不少书我能过目不忘。记得曾经我看《镜花缘》,看了就能给别人讲。我平时不唱歌跳舞,也不会打麻将,爱好就是看书。前几天我特地买了一本屠格涅夫《烟》,那是青年时代看的,好像是重温一个梦幻。

  封面新闻:如果不从事跟文字相关的工作,很多人为工作所累,被家务琐事所缠身,一般是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你却做到了。你这么爱读书,身边的朋友,她们会怎样的评价?

  杨本芬:周围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看书。但是我也注意不到别人面前看书,显得好像自己很有文化似的。我就在家里看,晚上看。

  封面新闻: 您现在还在写作吧?在写什么?

  杨本芬:我今天还在写,写一个短篇小说。素材还是真实的生活。马上,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浮木》就要出版了。还是《秋园》的出版方来出。我手头上正在写新的,筹备第二本短篇小说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湘阴县成考教育网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为互联网整合,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